样样知 > 教育 > 正文

牛津大学“被合作”:虚构身份何以轻松骗取中国公款?

发布时间: 2025年06月20日10:32:06

本文有5046个文字,预计浏览时间13分钟。

撰文|刘虎

在2024年12月,浙江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外交流项目中,因浙江大学教师未直接与剑桥大学建立联系,而是通过中介机构处理签证事宜,并涉嫌使用伪造的剑桥大学邀请函,导致参与此项目的同学遭到英国签证中心十年拒签处理事件,轰动一时。如今,牛津大学相关项目参与者亦被爆出可能出现类似风险。

牛津大学校内一景。刘虎摄

近日,笔者通过英国知情人提供的文件、合同、邮件,公开网页和讲述,及对利益相关者的采访,一位英国华人女性主导的骗局浮出水面。

01

牛津大学的学院“培训总监”

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过去数百年间里一直以其在教育、科研、文化等各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著称,培养了5个国王、26位英国首相(包括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学一直是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理想的大学,也备受中国官方、学术界、学生和家长认可和追捧。

成为牛津的正式校友显然太难,退而求其次,在中国教育和学术圈,以牛津、剑桥为目的地的各种培训项目颇受欢迎,成为商业精英和体制内人士前往英国访学、培训、交流的旗舰项目;面向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各种访英夏令营项目,也把牛津、剑桥的参访和体验列入核心行程,收费不菲。

带有牛津大学新学院LOGO的一份培训结业证书,被国内大学和官方在项目招募推广时作为夏令营证书样板发布在国内网站,官方称未得授权。受访者提供

由华人导游带着,在牛津校园里匆匆而过,或是在牛津公寓住上几天,只要在教室听上几天大课,就能获得学院的结业证书,俨然成为牛津的半个校友,这种项目对于国内大学、教育机构和个人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其价值显然远远超出同类项目。

一位中文名为李馨雅(英文名为LareinaLi)的女子,以牛津大学新学院培训总监(TrainingDirectorofNewCollege)的身份行走在中英两国,承揽各种研修班、培训和夏令营项目,几年来总收费超过上千万英镑。

据牛津大学新学院(NewCollege)院长MileYoung对举报人的回复称,学院雇用了外部律师对此事调查,确认李馨雅伪造了包括新学院名片、员工证明和发票等大量文件。根据笔者的调查,最核心的问题是,李馨雅勾连新学院内部人员,在管理层不知情且未授权的情况下,用新学院名义主办了大量跨国收费课程,而巨额利益流入李馨雅夫妻和新学院相关人员控制的私人公司。

李馨雅在被新学院发现问题并划清界限后,立即转往牛津大学另一所学院——圣安东尼学院继续编织骗局。她谋求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但对外声称是学院学术行政主管,在今年2月至4月期间,高调到国内访问,骗取各方合作。在举报人的持续举报后,圣安东尼学院也正式与其划清界限。

李馨雅主导的骗局曝光后,她在新学院、圣安东尼学院编织的谎言网络造成的影响仍在发酵,可能影响到上千名培训可能参与者的签证和学术简历可信性。

牛津大学新学院这些年由在李馨雅操办的公款支付的培训课程,首先,发出的课程合格证书有效性将有很大问题。受害者包括了中国的某些省教育厅组织的诸多地方大学的数百名管理层以及省属大学参加其夏令营的学生。

其次,项目从邀请函到结业证书,都难免出现造假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参与过这些课程的各省教育官员和大学生的英国签证的诚信问题,牵涉人数超过千人。

笔者拿到的一份由牛津大学新学院主办的2024年贵州省教育综合行政管理能力提升海外研修项目的内部资料显示,这一项目由贵州省教育厅下属的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

新学院校园。图据牛津大学新学院官网

2024年8月-11月在牛津举行的这次研修课程,由“牛津大学新学院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办,参加者主要是教育厅官员和省属高校的各种领导,费用自然是公款——总费用高达15.3万元人民币/人。

牛津大学有44个学院,新学院虽然名为“新学院”,却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379年。新学院在古典学、历史学、英语文学、统计学、进化生物学和国际关系等领域尤为突出,最知名校友包括了《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和和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SusanRice)等。

新学院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发展,则与新学院的研究员兼司库(或称“财务总监”)BursarDavidPalfreyman有关。

DavidPalfreyman多年前创办了牛津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OxfordCentr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Studies,以下简称OxCHEPS)并担任主任,该中心自述职责是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和政策讨论。

OxCHEPS的活跃参与者包括创办人大卫·帕弗里曼(DavidPalfreyman),使用了新学院的域名和资源,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账号,本质上是一家单纯的学术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是寂寞的,但来自中国的热情访问者越来越多,DavidPalfreyman心动了,直到他遇到了李馨雅。

02

她如何成为“牛津大学管理人员”

英国大学圈中人介绍,李馨雅真实身份是全职家庭主妇,其丈夫李X从事电商生意,2020年夫妻俩从威尔士的斯旺西搬到牛津。英国疫情结束后,李馨雅结识牛津大学新学院司库DavidPalfreyman后,开始以假冒的新学院管理人员身份在在英国华人圈、中国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政府机关行走。

被新学院官方和DavidPalfreyman证实属伪造的员工证明信。此信由李馨雅于2024年提供,写给英国内政部签证处官员的信。受访者提供

李馨雅自己印名片,其名片上工作职位是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培训主任,负责新学院的一切与中国相关事务。她在与本地华人和国内合作方面谈时,自称牛津大学博士、新学院院长代表,并参与了英国高等教育法案的修订。

李馨雅的名片。受访者提供

一方面,她对华人和国内机构介绍自己是牛津大学管理人员,拥有牛津大学各种资源,对牛津大学的学院某些人则宣称她在中国有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高官人脉资源,可以为学院带来资金和项目。

知情者告诉笔者,一般而言,在英国工作职位造假并不常见,尤其是造假名校管理人员职位更是稀有,原因是很容易被揭穿。而一旦被揭穿,造假人不仅职业生涯结束,还要面临法律制裁。

正因为如此,英国华人圈没有人怀疑其身份。中国来牛津访问的人看到李馨雅可以带他们进学院,偶尔也会有DavidPalfreyman接待。李馨雅把司库当作学院执行院长介绍给访问者,他们以此为荣,对其身份深信不疑。这使得李馨雅胆大妄为,甚至后期发展到私刻学院公章,伪造司库签名,发出假冒新学院和牛津大学的培训结业证——相关行为已经被牛津大学多所学院的管理层得知。

在新学院院长迈尔斯·杨(MilesYoung)收到李馨雅假冒的举报后,管理层委托外部律师对此事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OxCHEPS是为DavidPalfreyman的学术研究设立的虚拟机构,用以出版他的研究结果和学术研讨,其活动完全独立于新学院,既无法人资格,也无办公场所,没有账户,没有员工,不从事商业活动。然后李馨雅却把它包装成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机构,以新学院的名义骗取信任,操作各种商业化项目。

李在OxCHEPS没有工资,她把在英国华人圈和国内以牛津大学新学院培训主任的假身份获取的中国访客带给DavidPalfreyman,介绍他是院长,自己是院长助理。

在过去几年中,李馨雅多次以牛津大学代表团的名义到国内大学和官方机构进行高规格的访问,接待方和建立紧密联系方,其中包括国内大学校长,国际处,各省教育厅教育主管部门国际交流处,甚至包括了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等。

今年2月到4月,李馨雅与圣安东尼学院的讲师组成牛津大学代表团在国内访问。在网上搜索,其相关参访行程目前仍然可以在很多大学微信公号和网站上找到。李馨雅相关的个人公司获取的项目包括国家公费资助大学生游学、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和大学高层管理培训、国家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李馨雅未经许可和授权,为国内机构项目申请和执行提供各类假冒新学院名义的伪造材料,包括名片造假、员工证明信造假、发票造假、邀请函造假、合同造假、证书造假、签名造假。在李馨雅操作下,OxCHEPS成为国内官方热门的访学和培训项目的制造车间。

调查证据显示,部分公费资金流向一家私营公司,银行账户名是OxfordFoundationCTE,地址却写明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地址——这明显是有意误导,让付款人误解这是和牛津大学有关的账号。调查者在与牛津当地一家OxfordFoundation(也是唯一一家以OxfordFoundation名称开设账户)的非盈利机构联系后,对方表示对项目毫不知情,其机构与项目有关的任何事宜毫无瓜葛。

值得注意的,CTE(Oxford)则是李和丈夫名下的一家教育类的公司,注册于牛津本地,是一家私营公司。部分公费项目汇款进入这家公司,如2024年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省属高校领导牛津大学培训费用。项目宣称此次培训由牛津大学新学院提供,并获得该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培训班学员却在项目进行中收到来自新学院的通知,声明此项目不是其提供,只是租用其场地。项目结束时,学员并没有获得学院颁发的证书。

03

新学院管理层震惊,DavidPalfreyman推卸一切责任

2025年1月,牛津大学新学院委托外部律师进行审查。调查结果于2月发出。新学院管理层和其外部律师将调查结论给举报方,做出几点说明:

首先,李馨雅不是新学院员工,其次,她为外界提供的以牛津大学新学院名义的资料或信件系造假,包括DavidPalfreyman的签名。

其律师函原文:“Oxcheps不是新学院的一部分,它从事严肃的教育研究,非商业性的,没有办公场所,不是法律实体。关于使用学院域名,这是很多年前DavidPalfreyman安排OxCHEPS在进行相关邮件通信时使用新学院的互联网域名,这是学院出于对其研究员从事严肃的学术活动提供支持而已。”

“李馨雅对被骗的人们做出有虚假陈述并使用的文件,使他们相信她与新学院有关联,甚至相信她有权代表学院,新学院收到李馨雅的用学院名义的证据——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文件——这些都是伪造的,还有一些李发出的信息,其中包含虚假陈述,意图证明与新学院的关联。DavidPalfreyman和学院都不知道Li可能以欺诈方式行事,意图欺骗第三方。”

其次,DavidPalfreyman主持的Oxcheps宣称与李馨雅切断联系,而新学院声称停止与Oxcheps的项目来往,并暂停与来自中国的机构合作。

从新学院管理层转述的DavidPalfreyman的说法,他被李馨雅蒙蔽、欺骗。对于有DavidPalfreyman直接签名的项目邀请函、授权书、员工证明信、项目申请材料以及项目证书等,其称是李馨雅造假,他对此并不知道。

事实上,DavidPalfreyman曾经出现在李馨雅相关公司的股东名单上。2025年3月在学院调查结束后,David在公司注册处退掉股东身份。

新学院校园外观。图据牛津大学新学院官网

2023年上半年,李馨雅曾假借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名义通过中国驻英使馆科技处,向国家外专局申请把OxCHEPS列入境外培训机构资格名单。申请材料中,李馨雅称OxCHEPS为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机构,并提供了DavidPalfreyman的授权信和签名。

按常理,牛津大学及其学院作为正规大学,是国家外专局许可的培训机构,不需要另外提出申请。而李馨雅以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名义提出的申请,目的是把DavidPalfreyman和她更容易掌控的OxCHEPS和她夫妻的公司CTE(Oxford)列入合规境外培训机构名单。

根据规定,中国的政府公费的境外培训项目必须由境外大学承办,或获得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境外培训机构资质的培训机构承办。而牛津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OxCHEPS虽然创办人任职于牛津大学新学院,但它并不是其附属机构,没有获得国家外专局境外培训机构资质,不可能承接公费培训项目。

几年来,李馨雅却以OxCHEPS或CTE(Oxford)两家机构的名义,多次承办来自中国多个省市的政府公费培训项目。通过审批的主要办法,应该就是被牛津新学院内部调查证实的,所有以新学院名义出具的申请资料和文件都涉嫌伪造,包括DavidPalfreyman否认自己签字授权的情况下,OxCHEPS出具的立项文书和邀请信。

知情者介绍,除了假借新学院的名义,大量主办各类针对国内教育系统,尤其是地方高校领导的研修班外,李馨雅对中小学生英国访学市场也不放过。

深圳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介绍,2024年暑期通过李馨雅承接招募的中国学生参加牛津当地一家私立学校summerfiled的夏令营时,遭遇了极其糟糕的经历。

这家公司负责人回忆,2024年初,他们在牛津结识了李馨雅,她自称是牛津大学的博士,任职于牛津大学新学院,并且与牛津当地私立学校的校方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和合作,承诺这是校方自己办的夏令营,是英国最好的夏令营。

夏令营团队到达牛津时才发现,这批学生团组被直接转售给OxfordSpires,这家公司跟牛津的summerfiled学校没有关系,只是租用其场地。为了压低项目成本,协议中的项目很多被减掉,提供的服务也是随便应付。

最夸张的是,在某日外出游览时,李无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夏令营机构的职责,拒绝派车接学生回营地,并威胁将学生仍在街上,扬言要扣押护照,让孩子们无法回国,逼迫深圳合作方让步。

据这家被骗的公司介绍,李馨雅提供的发票账号也是之前伪装为新学院收款账号,即账户名称为oxfordfoundation,又是假冒牛津大学机构,实际是私人公司账号。

几年来,李馨雅假冒牛津大学工作人员名义行骗敛财,利用公众和政府机构对牛津大学的盲目信任,骗取来自中国多个省市的政府公费项目,总金额超过千万英镑,利润预估可达高达数百万英镑。

04

转场试图重起炉灶

李馨雅假冒牛津大学新学院名义,骗取项目的行为被举报调查之后,特别是Oxcheps和DavidPalfreyman与之切割之后,她并不甘心于就此罢手,很快对外宣称被牛津大学调到另一个学院--圣安东尼学院做学术行政主管。

圣安东尼学院校园一角。图据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官网

2025年2月到4月期间,来自牛津、有非洲背景的讲师DavidJohnson在李馨雅牵线下,陆续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贵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成都师范学院,以及总部设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本地NGO国际大学创新联盟(IUIA)。

在这些机构刊发的宣传稿件中,DavidJohnson被称为“牛津大学教授”“牛津大学原副校长”、“牛津大学校监(副校长级)”、牛津大学校领导委员会(UniversityCouncil)成员,李馨雅则以“牛津大学比较教育中心学术行政主管”或“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学术行政主管”身份出现在相关报道文章中。

经调查人联系DavidJohnson本人,并提供了新学院等欺诈事件的背景后,DavidJohnson回复举报人称,“副校长”等头衔或者是假的,或者是有误导性的,他本人深感不安。

DavidJohnson在过去被学院推荐为大学Protocol(学监)。按照牛津大学规定,学监分为初级和高级,任期为12个月。学监每年由三十多个学院轮流推举其学院的成员,每个学院的老师都有可能被推举。而大学副校长任期四年,其职责和权威跟学监完全不同。

在回复给调查人的信中,DavidJohnson坦承,他设立的比较教育中心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并非从事商业活动(注:经查证这个比较教育中心同样是虚拟的,没有官方注册,没有办公场所,其性质与Oxcheps一样,没有官方注册,也没有账户,没有员工和账户)。他之所以跟李馨雅到中国,是为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另一方面李承诺带他见中国教育部高层,并且说她跟中国教育部和其他部门高级官员有深厚关系。

DavidJohnson解释说,李馨雅的角色是按小时计酬的临时性协助工作,得知李馨雅有假冒新学院这一“似乎非常严重的欺骗指控”后,已经立即结束与李的工作联系。

他说,“我对这方面的事务了解不多,不清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也不清楚是与谁合作。你的来信让我深感不安,我将立即终止李女士与圣安东尼学院的非正式联系,并暂停举办中国研讨会的计划,直至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看似非常严重的欺诈指控。”

当调查者把国内大学的以圣安东尼学院比较教育中心名义发的夏令营招募通知和各大学所发的牛津大学访问团来访交流内容时,DavidJohnson没有回复。

而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的院长RogerGoodman在回复调查者的邮件中明确表示:“曾为李馨雅提供过临时的协助工作,工作性质是临时的松散的,而且李并没有做任何工作,学院也从没有付费给李。”他确认学院与李馨雅没有任何关系,学院对李所提供的以学院名义的文件和资料毫不知情。

05

少数教育官员继续提供便利和掩护,将错就错令人担忧

李馨雅把套路用到圣安东尼学院,开始新一轮面向中国的圈钱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了解,部分国内官方机构在得知李馨雅此前的新学院身份和项目、以及后期的圣安东尼学院合作都是造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沉默,甚至继续为其提供便利和掩护。

2024年11月,湖北省国际交流中心多次收到关于李馨雅是假冒新学院的员工、没有新学院授权做项目的投诉之后,明知计划中的省属高校领导牛津大学新学院培训项目有巨大风险,没有取消和改期培训,终止与李馨雅的合作,而是选择把项目款汇给李馨雅的私人公司。他们也没有知会即将赴英国参加培训的高校领导。培训团成员在出发前和到达英国后,仍然相信项目是牛津大学新学院提供的。参加培训的学员在项目开始后收到新学院的正式通知,才知道这个培训项目只是租用新学院的场地和设施,跟新学院没有关系。

有的官员在得知假冒事实、看到新学院院长关于李馨雅造假的邮件之后,并不发邮件核实,而是轻易选择相信李馨雅的谎言,为她辩护和叫屈。更有甚者,选择性失明,在得知圣安东尼学院院长的声明之后,继续为李站台,把政府公费资助的项目交给李馨雅和其代理人,安排省属大学的优秀大学生参加李馨雅组织的游学项目。

“显然,对于少数官员来说,真假似乎并无所谓。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不想认错,在某种程度尚可以理解,但是将错就错,知错犯错,继续为假冒牛津大学项目的杀猪盘站台,为其提供便利,其行为令人堪忧。”

牛津大学校内。刘虎摄

目前部分李馨雅假冒欺诈的受害人已经组成受害人联盟,联合向英国法院起诉她和相关涉事人员,寻求以欺诈罪名对其进行刑事控告,同时向国内大学、相关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投诉李馨雅造假欺诈行为,希望相关单位尽快启动核实调查,及时撤销李的假冒伪劣项目,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相关法律人士介绍,李馨雅仍然持有中国护照,其行为已经涉嫌构成中国刑法中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受害者甚广、金额不小,举报人正计划联合受害者在中国进行刑事报案。

6月16日,笔者电话联系李馨雅。刚接通,说明来意,便被挂断电话。笔者发去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其进行回答。问题包括:1,新学院官方称,牛津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与他们没有关系,你和david冒用了他们名义,外部调查结果称,有伪造文书的问题,属实吗?2,davidPalfreyman对新学院校方说,你伪造了他的签名,这事他说的是真的吗?3,david在你的公司里面有股份,他是否已经完全退出了?4,davidjohnson说,在你和他的访华行程中他被几个接待单位称为前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及教授,他说这是误导性的,简历是你提供的,此事属实吗?

李馨雅没有正面回答任何问题,仅发来一封署名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黄某某律师2025年5月26日的一份《声明函》,称三位小红书账号上发布的笔记作品涉嫌侵害了其委托人的名誉权。

温馨提示: 本文来源于"本站原创",由"本站原创"编辑,以上就是牛津大学“被合作”:虚构身份何以轻松骗取中国公款?所有内容,如有问题请自行判断,转发或引用请将http://www.yangyangzhi.com/m/jiaoyu/382590.html做为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