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知 > 教育 > 正文

以中高考志愿为例,谈谈人生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 2025年06月18日15:40:30

本文有1630个文字,预计浏览时间5分钟。

人生充满了选择。

已经填完志愿的中考生,即将放榜填志愿的高考生,需要在一众院校和专业中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事关重大。日后,我们还会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选择生活方式……这些都可能是影响一生的重要选择,所以我们慎之又慎。

我们每天其实还有很多小的选择。比如同学们每天做每一道客观题是在选择,今晚吃什么菜是选择,游戏里面使用哪一个英雄是选择,我今晚看不看世俱杯都是选择……只不过,这些选择不太重要,选错了也没什么,不需要过多思考。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如果做好每一道选择题,尤其是事关重大的选择题,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你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

大家知道,协助大家进行中考志愿填报是我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选择面前,我每年都能够看到有截然不同学生和家长,用发截然不同的方式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包括接下来的高考志愿填报,以及我自己,我身边的年龄相仿的朋友,在各自人生经历里面的选择,不论是作为吃瓜群众,还是作为提供建议的人,又或者是作为自己思考和成长的一部分,其实也很有意思。

今天,结合中高考志愿填报,聊聊选择这个话题。

人生抉择上的选择不同做题,因为它无分好坏,或者说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选择”。但一个合理的,合适的选择,首先应该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即:尽可能地了解这些选项,以及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在整个志愿填报的过程当中,很多人(我认为中考主要责任人应该是家长,高考主要责任人应该是学生)并没有做到充分了解这些选项。甚至连基本的政策和录取规则都没有搞清楚,其中不少是嫌麻烦就没有去弄清楚。

一个游戏,你连游戏规则都不知道,如何能够玩得好,是不是抓瞎?你不服从调剂会滑档都不知道,什么是平行志愿都不知道,怎么能填好高考志愿?你连梯度投档都不知道,哪些学校可以填,外区生会不会更高分都不知道,怎么能填好高考志愿?

规则是共通的,是一切的大前提。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是了解选项了。比如哪些学校和专业你能填(分数大致匹配),学校层次、所在城市,王牌专业是什么,不同专业学的是又什么,深造和就业前景如何诸如此类。

以前,了解规则几乎只能依靠官方文件,但官方的话实在是连篇累牍又晦涩难懂。哪怕你熟知了规则,但想了解选项却很可能也找不到途径。

现在不同了,资讯发达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可以是阳光高考、学校官网这样官方门户,也可以通过b站、抖音、视频号等博主的视频深入了解你想知道的东西,还可以通过今日头条、小红书等获知学校各种一手信息,包括宿舍饭堂、导师硬件、八卦新鲜都可以。

甚至,现在还多了各种AI工具,能够依据你的提问给你筛选资讯。只要你想,不嫌麻烦,就能够了解到更多。

多说一句,现代年轻人,真的应该多和AI打交道,学会善用AI帮助自己,起码学会如何提问,如何筛选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不管你未来从事什么,这都是一项重要技能。

基于了解之上,接下来就是筛选匹配了。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没错,那么怎样才是适合的呢?

这事每个人在作出选择前都应该思考的,自己要什么,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我看到了太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极其容易受其他人影响,明明自己不认可,却因为“大家都这么选择”就跟风这么选,倒头来确实不合适但没有后悔药吃。

比如盲目追求数据更好的学校却忽视自己的性格并不合适承受这份压力;

比如自己明明更擅长文科但因为大家都选物理,都说物理更多专业选甚至感觉到选历史会被打上不好的标签而硬着头皮选物理;

比如亲朋好友都说计算机好就业前景棒,却忽视了自己根本不喜欢和代码打交道等等。

然而我也理解,很多人对自己的情况和自己想要什么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毕竟未来谁都不知道,自己现有的信息也只是到处看来的,也没有真正走过一次这条路。

所以,我的建议是采用排除法。因为你要什么很多人可能难以选择,但你不能接受什么应该是非常确定的。

中考志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也是建议大家用这个方式。学费价格能接受到多少的,高于这个数字的民办就pass;通勤距离大于多久不能接受的pass;硬件情况不能接受的pass;学校某些东西不能接受的(如剪短发)pass……

这么pass下来,再结合自己成绩所能选择的,最后再挑几个实在不行也只能接受的保底,基本就成型了。

高考志愿也是如此,但因为涉及到专业,同一个类别的专业有多所学校,涉及到未来人生走向,所以考虑的面当然更广。有人说中考志愿因为考前填所以很难,但那不过就是在100多所学校里面选,但高考志愿能选的却是全国2000多所高校,合计数万个专业。

排除法一用,你就会发现学校和专业虽多,剩下你能选的并不多。对高考而言,我的建议是先筛选掉绝不考虑的专业大类,再去深入了解分析选剩下的专业所对应的高校情况,包括学校层次、往年分数线、所在城市、专业发展等等。

这里给各位高考同学一个建议,目前距离放榜仅剩一周了,玩也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做做功课了,不然等到放榜后再做,时间会很紧迫

综上,现在可以先用排除法留下可选专业,再利用各种工具去了解这些专业和院校更具体的资讯,在放榜后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和中考一样,这些资讯在网上自己能查找到的,如果不想花那个时间去搜索、筛选和辨别,想要精准数据库和智能分析,那么这款高考直通车的志愿卡能帮到你:

如果你需要有人结合你的情况和跟踪咨询,那么可以看看这一篇,这是在我们高考群的高考直通车团队所提供的志愿填报服务:

关于选择,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心态,这个已经说过无数次了,这次就总结两点,不再展开了。

第一,所有选择都没办法既要又要,肯定有些东西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就应该在自己的需求中看看哪一些是可以稍微放松一点的,如此一来选择空间就会大很多。

第二,我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个毒鸡汤。其一他们不是非此即彼,你选得很好很合适,后面不努力也白搭;其二你在选择的时候只能够做到基于当下的情况和信息做出选择,未来谁也不知道,结果是对是错这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要把失败归结到当初这个选择上来,这样不过是给自己找借口。

温馨提示: 本文来源于"本站原创",由"本站原创"编辑,以上就是以中高考志愿为例,谈谈人生如何选择所有内容,如有问题请自行判断,转发或引用请将http://www.yangyangzhi.com/m/jiaoyu/380896.html做为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