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知 > 资讯 > 社区 > 正文

余杭街道:驰而不息,以“禹”字精神续写平安篇章

更新时间: 2025-07-20 09:18:44

本文有1635个文字,预计浏览时间5分钟。

禹航,杭州余杭地名的由来。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古代“航”“杭”相通,后来“禹航”便成了“余杭”。
现今,余杭街道依旧有一条路叫做“禹航路”,作为余杭街道的符号,仿佛诉说着千年前的治水故事。挖掘大禹文化、传承大禹精神依旧在余杭街道这片土地上焕发勃勃生机。
 
01推进“三源治理”,构建基层治理“大格局”
 
“禹”字精神,传承的是一份“挑好担子”、攻坚克难的责任。
 
今年1—3月,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76%,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8.1%;联动处置警情同比上升44.1%,闭环处置率达95%以上,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这是今年以来余杭街道交出的“平安数据”,数据背后是街道秉持“防未病、治已病”理念,以纠纷实质性化解为目标导向,深入推进警源、访源、诉源治理,切实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
警情数据是社会治安和基层治理的晴雨表。街道围绕“重复报警”“多人报警”“指向同一报警地”等维度,定期梳理辖区各类警情,依托“警情矛盾纠纷一本账”,落实治保主任和联村(社)民警为第一责任人,制定责任体系“一张网”,推动力量下沉。针对风险隐患突出的纠纷案件,通过定人、定责、定岗机制,把打击防范和服务民生的端口前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化解工作。同时,强化跟踪回访,确保流转处置“全闭环”、案件“真化解”。
 
 
 
“禹合”调解室协助街道调处纠纷
“三源共治”的核心就是抓源头抓基层。为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街道统筹推进三级阵地建设,打造集涉法涉诉、矛盾调解、信访调处、法律援助于一体的矛调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成立“禹合”调解室,选聘调解功底扎实、社会威望较高、群众信赖有亲和力的“五老”人员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把司法服务延伸到村社治理最末端;建立矛盾纠纷网格排查机制,每周召开一次民情例会、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街道将“三源共治”作为基层平安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纳入27个村社的平安考核,每月召开工作会议,工作进度“每周一通报”,根据治理绩效对村社进行排名,倒逼基层治理取得实效。

02完善“智能监测”,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禹”字精神,培养的是一份“枝叶关情”、为民奉献的情怀。
最近,“扫一扫”“填一填”成为街道群众点对点提问题的热门方式。打开“民呼我为·余安码”掌上诉求平台,“我要咨询”“我要投诉”“我要协商”“我要调解”四大应用场景一一呈现,实现了24小时智能解答和“一事一码”信访事项全流程可视透明。
“南渠社区主干道有一排灌木,枝干树叶茂盛,严重影响车辆视线。”“城南路凤凰小学门口有凹陷井盖,凹陷较大,存在安全隐患……”街道办好民生实事的“责任清单”上,一个个具体明确的清单事项背后是群众需要切实解决的实际困难。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灵活机动的处理机制,让居民事“码”上办成为现实,就这样,这一批“关键小事”被提上日程、列为街道重点工作。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余杭街道宝塔社区内,新一批紧急按钮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试用。街道聚焦老人居家养老痛点,率先在宝塔社区和溪塔村开展试点,为辖区最急需帮助的孤寡、独居老人安装智能养老管家系统。按钮的智能终端连接街道智慧AI综治平台驾驶舱,社区提前采集了老人子女及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一键呼叫、紧急求救。
如今的余杭街道,伴随着日常平安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
“您已靠近危险水域,谨防溺水,请尽快离开!”近日,“水域安全智能监测系统”检测到一名男子在水库边长时间逗留,并试图跨过护栏。系统立即触发警报,并通过IP音柱联动喊话。得益于系统的精准提醒,男子自觉纠正了自己的行为。
 
 
 
“水域安全检测系统”智能识别
“水域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对辖区水库、河流等重点水域进行24小时智能监测,在每个监控画面划定报警区域,设置人形区域入侵检测警报,一旦有人员进入划定的区域,平台能够自动识别,通过语音喊话,及时提醒群众注意安全,如果涉水人员还未离开危险区域,巡查人员将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劝导及教育。截至目前,共劝返涉水事件203起,其中AI远程劝返170起、现场劝返33起,AI远程劝返率83%。
 
03做实“小脑+手脚”,提升纠纷化解“软实力”
 
“禹”字精神,书写的是一份“放开手脚”、务实进取的担当。
在余杭街道,当你拨打110报警求助后,可能赶来处置的不是警察,而是街道的工作人员。
今年3月18日上午,王女士拨打110报警称与街道一瑜伽馆产生预付卡纠纷。110立即联动区数智中心,2分钟后,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接到了分流来的警情通报,工作人员立即将警情下派到禹合大队,正在执勤的禹合大队巡逻分队马上赶赴现场处置,平息了矛盾,后由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流转至有关部门,跟进后续退卡事宜。
 
王女士的经历,就是非警务事项高效分流的日常。110指挥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警网协同指挥调度平台将其分流至区数智治理中心。中心“大脑”根据系统提供的准确地址自动派发至街道,按照“1分钟接收、3分钟响应、10分钟到场”的工作要求,街道“小脑”就近调动处置力量前往现场。
 
 
 
禹合大队“小脑+手脚”指挥调度
 
过去,非警务类警情容易出现“警结事未了”的情况,通过“小脑+手脚”体系,街道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参与其中,更容易化解矛盾,提高办结效率。为了实现“手脚”队伍高效联动,街道建立起一支以“禹合”命名的警情处置队伍,统一着装、装备和车辆,实现接收指令的快速激活。今年1—3月,余杭街道联动警情1926起,禹合大队现场处置1712起、现场处置办结1699起,现场处置办结率91.82%。
“王女士,这张小卡片印有街道24小时主任公开热线、司法所、劳动监察的电话,您后续还有问题就直接联系。”在禹合大队的处置过程中,通常会留给当事双方一张卡片,上面印有街道24小时值班热线。街道注重矛盾纠纷的兜底保障,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防范问题上行。同时,充分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作用,统筹调度各类工作力量下沉一线、落到网格,确保各类纠纷案件闭环管理,以更专业、更规范、更多元的方式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
余杭街道在承载悠久历史底蕴的同时,又焕发出现代文明的光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持续探索具有余杭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在传承“禹”字精神的基础上,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温馨提示: 本文来源于"老余杭",由"样样知"编辑,以上就是余杭街道:驰而不息,以“禹”字精神续写平安篇章所有内容,如有问题请自行判断,转发或引用请将http://www.yangyangzhi.com/m/chuxing/376767.html做为出处。